教办厅函[2009] 008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全军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部属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09年1月31日起组织2009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教育科学作为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科学研究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以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中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时注重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科学预见性,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深刻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关注学理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形成精品力作;应用研究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开发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
二、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设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规划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报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申报青年课题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40岁(1970年3月31日之后出生)。国家重点课题实行招标制度,申报者要求具备主持省部级相关教育科研课题的经历和良好信誉。申报者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申报课题的参加者或推荐人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报招标课题和其他课题互不交叉,申报者只能从中选一。
三、申报者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请的资助额度,并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本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15万元、一般课题8万元和青年基金课题6.4万元,教育部重点课题2万元、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万元。实际资助经费额度以评审结果为准。
四、教育科学规划涉及14个学科,课题申报者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招标课题申报者填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届时需参加现场答辩;其他课题申报者填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申报者根据所报课题的性质依照《课题申请·评审书》列出的学科分类代码填写相应学科,跨学科课题应根据主要研究内容确定所属学科。
五、《课题指南》中列示的招标课题名称即为具体研究题目,申报者可据此进行具体设计,不得自行命题;一般课题申报者可参照指南标明的研究领域,细化出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自选课题研究。申报者要在《课题申请·评审书》封面上标明所申报课题属于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或自选课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在涉及西部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课题申报者。
六、本年度立项课题要求在1-3年完成,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应用性研究应在1年内完成,课题延期或调整人员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研究成果须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创新,有所建树。招标课题最终成果要求出版30万字左右的专著,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3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必须包括研究报告和公开发表论文(著作)等。
七、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为提高资助效益,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的申报。在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得到同级别教育学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其他部委办以及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以同类课题申报。不支持已有两个以上其他来源的省部级在研项目的研究者申报。上述各类课题的结题均以结题证书注明的时间为准,并须提供结题证书复印件。
八、申报者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如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和通报批评,并追究申报者所在单位的管理责任。
九、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承担单位要求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科研资源和研究基础,设有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获准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将实行结题鉴定制度,鉴定等级予以公示。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记录者,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除涉及政治、国家关系、宗教、种族、民族、性别等敏感问题外,计划发表出版的成果必须以课题资助名义先发表出版后鉴定,违反规定擅自发表出版者视为自行终止相关资助协议。成果鉴定为优秀或被决策采纳的课题负责人以及信誉良好的鉴定专家和评审专家,在申报新课题时将享受一定的加分政策。
十、本年度招标课题通过课题投标、资格审查、会议评标的程序进行;其他课题通过课题申报、资格审查、学科组匿名评审的程序进行。课题评审坚持公平公正,凡申报课题的学科规划组专家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初评结果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
十一、课题申报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和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要加强对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报者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报者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十二、课题申报实行三级申报制度,申报者按照所在单位隶属关系,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由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分别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再由上述机构统一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不得收取任何申报评审费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和基层单位申报。
十三、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2008年度课题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课题申请·评审书》及《活页论证》等)均可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网址:http://onsgep.moe.edu.cn)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单列学科教育学(网址:http://www.npopss-cn.gov.cn)下载。各单位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材料包括: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2份(原件1份,复印件1份),《活页论证表》7份,以及配套的电子版(由组织申报单位统一汇总发送至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电子信箱jks.qgb@cnier.ac.cn)。重点投标课题不需填写《活页论证表》。申请书要求统一用计算机填写、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逐级报送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要确保电子申报数据和纸质申报数据的一致性。
十四、本年度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09年1月31日起至2009年3月31日止。请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务必认真负责,做好本系统课题申报数据录入、打印报表和申请书汇总报送等工作,确保数据录入准确和报送材料完整,列出本系统课题申请书清单和各学科分类申报数量汇总统计表。于2009年3月31日前将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汇总后统一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办公室咨询电话:010—62003307,62003305。邮政编码:100088,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十五、本通知及所附《课题指南》将同时在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专门网站上发布,并在《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发布申报公告,请有关部门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至各所属有关单位,供教育科学工作者选题申报时参考。国防军事教育课题申报评审工作由全军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另行组织。
组织实施《课题指南》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充分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规划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给予充分重视,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措施,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认真对待,积极申报,以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为制订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献计献策,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繁荣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
二00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说明:本年度课题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当前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工作,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为主旨,研究当前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注重学科体系、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
国家重点课题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此类课题事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鼓励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申报者应有承担省部级课题的经验,充分了解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优势互补,研究方法适切,研究技术先进,研究成果要出版30万字左右的专著,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3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他课题采用匿名评审方式,此类课题围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主题,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思路理念、标准条件、体制机制、实践模式和经验案例,研究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问题,突出“小、精、实、新”特点,深化、细化、量化,研究成果要公开发表和产生实际效用。
———————————————————————————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2.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4. 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变迁研究
5.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6.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7.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8.高等教育发展性评价研究
9.创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研究
10.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1.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中国经验”研究
2.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3.现代教育思潮和教育流派研究
4.现代教育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
5.现代教育的民生意义研究
6.现代师生关系研究
7.教育家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
8.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研究
9.影响中国教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
10.建设教育强国(省、市、县)的战略研究
11.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研究
12.国家和区域性发展战略中的教育要素研究
13.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展有效模式研究
14.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15.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发展战略研究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
16.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状况调查研究
17.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政策研究
18.学生事务分类管理研究
19.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
20. 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
21. 边境国门学校现状调查研究
2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23.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
24.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5.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向研究
26.分省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特点比较研究
27. 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研究
28. 国家学力评价研究
29. 校长和教师能力标准研究
30.区域教育满意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31. 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
32.大众传媒反映的教育舆情研究
33.教育科研的社会服务研究
(四)基础教育
34.各学段的有机衔接研究
35. 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科教学思想创新研究
36.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37.教师发展对转变教师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38.克服学生厌学对策研究
39.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
40. 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实践模式研究
41.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办学模式研究
42.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差异调查研究
43. 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调查研究
44.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45.特殊儿童学习质量状况调查
4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学习模式改革实践的系统评估
(五)高等教育
47. 高考制度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研究
48.西部高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研究
49.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
50.大学考试、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效性研究
5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52.高校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
53.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行为模式特征分析
54. 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
55.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6.国际性金融危机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
57.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研究
(六)职业教育
58.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
59.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保障研究
60.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61.涉农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研究
62.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
63.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
64.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
65.学生职业性向测试分析
66.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67.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
68.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9.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
(七)德育
70.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71.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
7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研究
73. 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74.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75.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76.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77.公益型校外学生活动场所的使用效益评估
78.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状况调查
(八)教育心理
79.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80.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
81.教师胜任力研究
82.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预技能研究
83.超常儿童潜能开发研究
84.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
85.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
86.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87.学生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研究
88.“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和实效性评价
89.普通学校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教体结合经验研究
90.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研究
9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研究
92.学生身体健康管理研究
93.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发展研究
94.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健康素质标准研究
95.学校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96.学生营养配餐研究
97.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医学干预研究
98.学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研究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
99. 数字化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100.校长和教师信息化素养研究
101.网络教学研究有效模式研究
102.网络环境下知识教学模式和学生在线学习模式研究
103.信息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
104.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
105. 学校教学技术装备使用效益的系统评估
(十一)成人与社会教育
106.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107.成人适宜学习方式研究
108.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109.成人教育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110.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研究
111.推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典型案例研究
112. 社会家教市场现状调查研究
113.教育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114.教育社团组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
115.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研究
116.加快民族中等教育发展研究
117.民族院校建设和发展研究
118.民族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9.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120.世界主要国家近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
121.国际区域性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研究
12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研究
123.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效益研究
124.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
125.教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共享机制研究
126.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与中国教育统计衔接研究
127.国外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