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3期发表我校党委书记杜玉波同志文章:
锐意创新 科学发展
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文/杜玉波
进入21世纪,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迸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伴随着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壮大,我们的理想和抱负、传承和发展始终与国家利益紧密相系。学校担负的历史使命是:以振兴航空航天事业为己任,把服务国家战略置于首位,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我们必须用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一流大学的标准衡量办学作用与价值,使学校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脊梁。
站在这样的历史方位,我们从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出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全面审视学校的历史地位和改革发展成就,汇集全校师生的共识,提出学校发展新的远景目标:建没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实现这一新的远景目标,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没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坚持创新引领、增强能力,坚持解放思想、激活机制,坚持内涵提高、特色强校,以空天信融合打造办学新特色,以质量特色培育创新人才,以自主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统筹兼顾实现师生根本利益,以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学校发展,大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没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实现这一新的远景目标,学校要扎实地走好三大步:
——到2012年,学校建校60周年,调整优化,稳居前列。推进空天信优势特色学科融合提升,新兴学科快速发展,全面建成沙河新校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总体水平稳居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前列。
——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重点提升,夯实基础。初步形成适应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学科布局,2—3个学科方向进入世界学科发展前沿,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到“十三五”末期(2020年),凸显优势,形成格局。力争若干个学科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与同类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可比性,形成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格局,步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阶段。到21世纪中叶,建校100周年,实现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这一新的目标,要求学校的特色定位要从“航空航天特色”拓展为“空天信融合特色”;学校的水平定位要从“高水平”提升为“世界一流”;学校的学科定位要从“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转变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综合交叉”;学校的培养定位要从“培养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具有领军和领导潜质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国家的优秀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
为实现新的远景目标,学校要大力实施“三合战略”:
——空天信融合战略。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主线,以空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切入点,在航空航天和信息技术领域、在国家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层面、在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范围,彰显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并向工业、信息产业等领域延伸发展,把打造空天信融合新特色和大力提升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统一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
——产学研结合战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把学校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优势转化为有效带动产业创新的现实生产力,直接凸显学校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
——理工文综合战略。做强做大空天信学科群,强化理科和文科的发展,大力推进理工文综合交叉、协调发展,形成“优势工科、扎实理科、精品文科”的学科布局,为培养优秀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产生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提供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
同时,学校必须实现“四个突破”:
——培育创新人才取得突破。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瞄准培养优秀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的目标,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最核心、最根本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和机制,让专长突出的特殊人才得到特殊选拔和培养,在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国际视野和领军领导潜质的创新人才方面走在高校前列,造就关心世界大势、致力中华崛起的国家栋梁之材。
——引育高端人才取得突破。必须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系统规划,围绕空天信融合,内外并举广开进贤之路,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物。必须研究和把握高端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激发高端人才的创新活力,构建由若干跻身世界学术高峰的学术大师、一批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领军专家、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杰出青年组成的高端人才队伍。
——引领科技发展取得突破。着眼科学前沿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攻关能力的提升,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本领;着眼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提高参与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切实发挥学校在相关科技前沿领域的引领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贡献。
——拓展国际合作取得突破。要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扩大办学的国际化视野,更加注重利用国际资源,加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力度,通过强强合作、强项合作,推进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融合,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广阔的国际化平台,提升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目标决定方向,战略决定任务。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北航人推进学校向更高层次腾飞的一次伟大实践。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百倍的努力重点实施“六项计划、两大工程、一个行动”:
——实施“英才培养计划”,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明确培养优秀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的内涵,深入总结并推广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办学经验,建立“华罗庚班”、“冯如班”。积极推进与国际著名高校学分互认、国内名校学生互访,建立系统化的“北航大讲堂”制度,加大优秀学生个性培养和选择转换专业的力度。巩固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成果,积极面向前沿交叉学科实施研究生培养,依托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拔尖人才,通过国际化前沿引智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打通学位界限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全面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北京和深圳等地建立总工程师培养示范基地。按照“大气品格,一流学问,精彩事业,责任人生”的要求,精心设计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航空航天情怀和人文素养。在创造知识过程中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创造,形成一整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人才教育实施方案。
——实施“学科攀升计划”,构建空天信学科互动的立体化“网络格局”
以空天信学科深度融合为核心,加强理工文综合交叉、协调发展,支持新兴学科快速发展。制定跨越式学科发展规划,发挥工科的强势引领作用、理科的基础支撑作用和文科的思想影响作用。鼓励推动优势学科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凝练学科的融合方向,优化学科交叉结构,创建空天信融合的有效机制及交流平台。设立千万元重大创新基金,支持基础研究与空天信学科的交叉创新,推动理科、新兴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快速提升,使理科和文科尽快进入国内高校一流行列,建立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到“十二五”末,新增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4—6个。
——实施“人才引育计划”,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战略“航空港”
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制定涵盖院士、“千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的整体引育方案,进一步健全高端人才引育的配套政策,采用单独或联合聘请等方式做实“千人计划”。构建大团队的战略布局,通过团队合作、竞争发展,在主要学科领域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团队,与国际一流团队建立联合实验室。突破机制障碍,建设人才特区,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潜心研究、埋头创新,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使高端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形成系统的、多层次的高端人才工作体系。
——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建立产学研互通的“立交桥”
继承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引导并支持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集聚,构建学校知识—技术—产业化创新技术链,完善产学研合作管理服务体系,在项目策划、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与航空航天等企业集团深度合作、抱团发展,从成果、基地、人才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把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服务战场和需求牵引的场所。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机遇,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区域发展建设,重点加强与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的合作,把学校的知识人才、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转化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强化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平台的重要作用,以知识产权为纽带,提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园区区域内创新能力。
——实施“科研领航计划”,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牵引,深度参与重大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面向国防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探索新的体制机制,成立国防研究院和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在解决重大工程或系统中关键技术难题上发挥作用,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提出若干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扶植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积极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环境资源等新兴产业和领域拓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鼓励师生发表更多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创造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显著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学校年度科研经费平均以20%左右的幅度增长,取得一批国家级科技成果。
——实施“国际品牌计划”,提升国际影响力制定系统的国际交流合作规划,整体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探索并建立与国际知名大学学科建设的互动机制,实施优势学科“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战略。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家级“引智基地”项目建设,通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探索并建立中外联合研究机构,大力提升学校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国际著名学者和创新团队,广揽优秀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有针对性地向世界名校和研究机构派出留学人员,创造条件让更大比例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国际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吸引更多的发达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优化留学生结构,建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服务国家航天战略,完善面向国际学生的空间应用技术教育体系。
——实施“顶级平台工程”,建成一流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为实施空天信融合战略的顶级平台,是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桥头堡”。根据国家航空航天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航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面向新一代亚声速大型客机及超声速客机、临近空间飞行器等航空技术的发展,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系统集成,深度参与并服务大型飞机、先进无人机平台等国家重大航空工程。创新国家实验室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人才特区、财务特区、学科交叉特区、国际交流特区的建设。吸引、凝聚和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人才,进行开放的、前沿的、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成多层次、多类型、有机衔接交叉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基地。
——实施“一流校园工程”,重点建好沙河校区沙河校区作为学校基础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本部的延伸和扩展,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是支撑学校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石。坚持“一流目标,六化方略”的建设方针,即瞄准一流大学的目标,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节约型校园”,实现办学模式延伸化、资源管理集约化、服务保障标准化、公共平台开放化、建设质量优质化、两区发展一体化。认真做好沙河校区校园建设、环境建设、数字校园和文化建设等4个规划,以及沙河校区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条件保障和安全稳定等4个方案,高质量建设物理类、生化类、电类、机类、信息类、外语类等六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举全校之力,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建成沙河校区,做到学生受益、家长放心、教师满意。
——开展“卓越管理行动”,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系统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按照“三级构架、两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校、院之间的关系,对学院逐步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赋予学院相应的权力,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建立并完善校、院学术委员会制度,充分尊重并发挥各种学术机构的权威和作用,进一步完善校、院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按照“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学校管理机构和职能,优化工作流程,推进管理信息化,强化沟通协调,建立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校、院两级机关管理部门。制定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分类考核办法,构建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体系。以效益导向和节俭办学为原则,加强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增强学校筹款和融资能力,建立系统完整的资产管理与后勤保障服务制度体系,积极推进成本核算,实施新的能源和公用房使用分担机制,稳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