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规章制度
关于目前国内重点大学研究院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0-07-08
 

关于目前国内重点大学研究院的调研报告

一、研究院建立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与水平, 决定着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决定着为国家建设的贡献率, 决定着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985工程”二期建设重点就是建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实际上就是一种“政策特区”、“人才特区”, 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寻求一种创新的人才汇聚模式、创新的科技组织管理体制和创新的科技组织运行机制。为此, 我国许多研究型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尝试大学研究院的试点建设。


二、目前我国大学研究院的类型


1、大学和大学、大学和研究院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设立研究院

如中国科技大学与中科院合肥分院设立的中国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组建的数学研究院为代表的, 校际优势互补型大学研究院; 以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 大学与科研院所、研发中心联合型大学研究院。

2、以本校为依托, 建立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开放式研究院

如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材料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高科技研究院)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武汉大学(长江发展研究院)、西安交大(工程与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本校资源整合型大学研究院。

3、与地方政府联手,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建立研究院

如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大学共同建立的服务于首都发展的事业机构—北大首都发展研究院。由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和四川大学共建的“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开发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 高校与国家行政部门合办的大学研究院、以深圳虚拟大学园中41所高校的大学研究院、上海高校联合启动的“E - 研究院”、南开大学云南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长三角研究院等为代表的, 属于地方政府与高校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的大学研究院。

4、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建立研究院

如清华、北大分别和IBM 中国有限公司签订成立联合创新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8家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亿利资源集团公司成立了国内首家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山东大学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本钢—东北大学研究院等为代表的, 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大学研究院。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院主要的运行机制、特点等分析


国内研究院在组织战略定位上主要为科研组织体。下面对我国的大学研究院在体制、运行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总结。

1、大学研究院与大学的隶属关系

目前大学与大学研究院的隶属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院不具备法人资格,是学校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隶属于学校的二级科研单位;另一类是研究院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单位, 对学校负责,并以自己的财产独立承担相应的运作风险。

2、研究院的虚实问题

(1)成员单位为实体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是在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以基础研究为主,兼有应用研究的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实体,在校内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

清华大学核研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清华大学二级单位。是清华大学下属的最大研究实体,实行院长负责制,院务会为最高决策机构,在校内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人员统一由校人事处负责,属于学校正式编制,财务也统一由学校负责,其对应的本科生教育为工程物理系,为完全独立的院系。

(2)成员单位为虚体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是典型的虚体,非法人资格,1997年,以材料系为主,并联合化工系、土木系、物理系、核研院等有关院系的研究力量,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院的主要功能是把握和引领材料学科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材料学科建设和规划的战略研究平台。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材料系的院士或者前系主任担任,但不兼有系内任何职务。研究院设有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办公室, 所有在编人员几乎都是兼职,其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均隶属于原单位。院中的项目协调人, 是专为完成专项研究任务而确定的,平时无固定人员。校内任何教师都可以因需要而结合到研究院的研究课题中来, 校外人员也可以以课题的形式把他们组合起来,综合了科研力量, 发挥了群体优势,打破了系和学院的界限。另外如复旦大学成立的发展研究院也是典型的虚体,以复旦大学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对策研究。

(3)成员虽虚又实

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是一个由科技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的虚实结合的研究院。运行体制是两个不脱离, 学术梯队不脱离原单位, 研究院不脱离科技管理部门。

3、大学研究院运行模式特征

(1) 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支持体系。

(2) 完善多层次整合的科研组织形式。

(3) 组建以项目管理为龙头的科研团队。

(4) 设立学术特区激励机制。

(5) 建立科学规范的国际评价体系。


四、关于我校组建研究院的思考


目前国内大学研究院运行比较成功的都是一些利用校内资源整合的实体研究院。如清华大学的核研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等,均为整合了多个学科资源的大平台,研究院含有多个重点一级学科,工作除了承担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产学研一体化外,兼有引领和鼓励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使命。我们应该主要参考他们模式,同时应该吸收其他研究院的有益经验来建设发展我们的研究院。

1、组建原则

大学研究院的组建要体现出先进性、综合性、流动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的原则。

先进性: 体现国家急需、学术前沿, 着力源头创新、技术创新, 催生新学科生长点;

综合性: 体现多学科联合、交叉、集中、统一调度;

流动性: 体现研究人员的流动性, 研究方向和领域的弹性和灵活性;

开放性: 面向校内外、国内外;

示范性: 新兴、交叉学科培育, 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2、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研究院究竟是独立的实体还是虚体?

(2)研究院与学校其他院、系、学科、所的关系?

(3)研究院的战略定位?

(4)如何激励研究院以及参与研究院工作的其他人员的工作?

(5)如何设计最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


3、对策建议

(1) 寻求新建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路径,并以此为中心新建构研究院的组织结构,必须注意是整合资源而不是利用资源,最好是整合了几个一级学科之上的一个多学科平台。

(2) 基于学校科研体制创新,准确定位研究院与学校的关系。研究院最好是一个实体,领导体制上实行理事会(院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模式。

学校成立研究院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现行科研体制和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研究院的成立本身就是对现有学校科研体制的突破和创新。首先需要从法律地位上准确定位研究院的组织资格,从而形成研究院强大的校内外科研资源整合能力,保持研究院组织的柔性和技术创新的集成特性。如果研究院不能在学校的支持下,培育出自身独立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很难形成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的。其次要设计学校对研究院的长效支持和监督机制,保证研究院的决策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3) 持续拓展科研发展的空间,理顺研究院与学校其他院、系、研究所、实验室的关系。研究院成员单位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矩阵式组织模式,是值得试验的。

需要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在工程项目过程中横向统合学校各院系的科研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各院系、部门具备的资源效益。为此,研究院有必要找准自己的差异化科研发展空间,将自身的科研方向定位在系统集成式重大科研项目上,并以研究院为组织核心,具备小批量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孵化能力,形成与学校其他院系所和实验室互补共生的科研发展格局。从体制上讲,虽然研究院属于校级科研单位,但其与其他院系所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而应当是以科研项目协作为纽带,以项目考核为重点,形成研究院与学校其他院系所和实验室的良性合作关系。

(4)构造研究院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负责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的策划、申报, 指导相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基础研究和国家层面的项目及课题为纽带,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创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优秀研究人才。

(5) 研究院功能的战略定位。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定位在系统集成式重大科研项目上,参考其他学校研究院的经验,研究院也应该是一个基础研究的基地,推动更多创新性、原创的成果涌现。对于校级大平台研究院,可以考虑设立基础研究基金,从项目上引领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6)建立“政策特区”、“人才特区”, 寻求一种创新的人才汇聚模式、创新的科技组织管理体制和创新的科技组织运行机制。激励研究院以及参与研究院工作的其他人员的工作,充分发挥研究院的资源整合及科研功能,为我校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

总之,研究院的设立可以加快我校学科资源的整合,促进创新团队的建设,有利于我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快研究院的建设。

 

 
  相关文档下载: 无


版权所有 2010 www55365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编:100191
建设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webmaster@buaa.edu.cn 京ICP备050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