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北航“985工程”二期建设硕果累累
发布时间:2010-07-0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需求牵引、统筹规划,以人为本、机制创新,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强化特色、跨越发展”为指导思想,围绕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建设目标,将“创建一流平台、建设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形成一流成果”作为建设思路,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积极投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凝炼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构建创新基地,使整体创新能力、学术影响力、解决国家和国防建设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任务和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民经济、国防科技工业和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一) 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水平



“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基地是以重点学科和主干学科为基础,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通过承接重大项目、开展学术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既提高了平台基地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使学科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2008年“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中,原有1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全部顺利通过考评,8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并列第7,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由11个增加到28个;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名列第1,力学名列第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名列第3、交通运输工程并列第4。“十五”期间获批了数学、物理学科博士点,从以工为主向理工并重转变。建立了力生物学和微纳米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人文社科学科建设也取得新进展,获批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和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二) 汇聚高水平人才,建设创新团队



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北航将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任务作为学校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进行了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航蓝天新星奖励支持计划、蓝天新秀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配套经费、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配套经费等八个子项目的建设,构建了人才引进、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使学校真正成为“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成长有环境”的人才沃土。



北航现有院士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0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博士生导师49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8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



(三) 构建三个“金字塔”,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北航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根据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认真规划、反复论证,按照高效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加强重点领域建设、体现航空航天特色、发挥工程技术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的建设思路,以“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基地为支撑,实现了基地建设的重大突破,逐步构建了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三个金字塔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2006年12月,北航成功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此外,学校还拥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完整的金字塔式实验室创新体系。另外,北航拥有两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两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工程应用科学为主体的金字塔式工程中心创新体系,发挥了工程技术优势。2005年12月,以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依托,“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成功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这是北航建立的第一个省部级社科研究基地,迈出了北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的第一步。



(四) 重大项目牵引,增强科研实力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结合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每个平台都有多个研究方向列入了国家或国防科技规划,各平台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构建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团队和一流的基地,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任务和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985工程”实施以来,北航面向国家建设和国防战略需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重大突破。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39项,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2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项目992项,承担千万元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人均科研经费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前5名。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7项,其中:继2007年荣获全国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2008年,又有两项科研成果同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项。一所大学,连续两年获得三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史上的先例。



(五) 改革培养机制,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北航“985工程”重要任务。北航高度重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参加平台基地建设的学科带头人始终坚持科研、教学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十五”以来,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9项,省部级21项。2005年,在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获得国家级精品课8门,北京市精品课27门,北京市精品教材48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学校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3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在本科招生中,理工科生源质量基本保持在全国前十名。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接近100%。



本科生连续十届荣获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14名本科生独立研制的探空火箭“北航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被评为2006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和北京教育十大新闻。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技创新锦标赛油动载重项目中连续五年荣获冠军并保持纪录。北航获得的2007年全国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6位获奖者中有4人是在校博士生,2008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两位在校博士生分别为第3、4名获奖者。



(六)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化建设



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北航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积极推进开放办学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把与世界著名大学及跨国公司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等作为重点,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度的国际交流格局,促进学校向“国际知名”的目标迈进。



主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成为平台基地展示科研成果、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和英国航天局主办、北航承办的“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合作研讨会”实现了两国航天界高层专家聚首,双方商定共建中英联合航天实验室;世界万维网联盟在北航设立中国大陆地区首个办事处,使我国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国际Web技术和标准化发展中去,加快信息技术国际化进展;与意大利核物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空间粒子与基础物理学会议”就人类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和空间粒子和基础物理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突破进行了深入探索。



国际合作交流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先后与英、法、德、俄、美、日等近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40余所著名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和世界级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授予150余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顾问教授,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近千人。



(七) 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科研教学条件



“十五”以来,学校建筑面积新增55万平方米,翻了一番,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基础建设项目东南区教学科研楼(新主楼)建筑面积22.67万平米,是全国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教学科研楼,全部用于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实现了教学科研用房面积翻一番,极大地缓解了学校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的压力,为分散在不同楼群的跨学科平台提供了集中的、良好的科研环境,方便了科技创新平台的交流和管理,也推进了整体建设进度。2007年10月,北航沙河校区建设开工仪式隆重举行,标志北航占地面积翻了一番,北航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征程。






“985工程”是北航新时期发展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985工程”二期建设,北航无可置疑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北航人正在继续为把北航建成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发展规划处)



 

 
  相关文档下载: 无


版权所有 2010 www55365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编:100191
建设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webmaster@buaa.edu.cn 京ICP备05004617